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计划 > 五年规划
索  引  号 11370828593615886A/2006-0000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金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组配分类 五年规划
成文日期 2006-02-27 废止日期
有效性
【历史规划】金政发[2006] 8号关于印发《金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的通知
分享

各乡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金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已经金乡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望按照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有关决议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〇六年二月二十七日

金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第十一个五年总体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及到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极为重要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认真总结过去,科学制定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基础与条件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比学赶超、加快发展”的总基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突出工业立县、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农业产业化、外经外贸和城乡建设六个重点,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十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1、经济综合实力有所增强

2005年全县GDP达到60.5亿元,按可比价格比2000年增长66.7%,年均递增1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9.99亿元,年均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21.2亿元,年均增长21.5%,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9.31亿元,年均增长6.5%。人均GDP达到9900元,比2000年增长3850元,年均增长10.4%。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亿元,可比年均增长11%。

2、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进展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39.1:22.1:38.8调整为2005年的33:35:32。“五大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大蒜、棉花、元葱、瓜菜为主导的种植业,粮经比例为1:9,畜牧、林果和劳务经济等产业不断壮大。民营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拥有机电、轻工、纺织、建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对全县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重点行业。第三产业内部,邮电通讯业、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内、外贸易和餐饮业呈现出规模经营的良好态势。积极培育壮大超市等新型流通业,物流基础设施也在建设完善。新兴服务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75亿元,年均增长23.9%。

3、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五年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2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8200万元。新建改造城市街道26条,总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完成了枣曹线、105国道金乡段的改造,新建改造县乡公路538公里。电网改造五年完成投资1.89亿元,其中新建110KV变电站2座,35KV变电站4座;改造110KV变电站1座,35KV变电站8座;新建改造高压线路74条,总长635公里;新建改造低压线路1900公里。水利工程五年累计投资4245万元,改造河道1条,总长21.5公里,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5万亩。

4、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

“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85亿元,比“九五”期间增加2.1倍。五年共完成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8个,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42个,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40个。  

5、对外贸易大幅增长

2005年底有进出口权的企业56家,出口总额达到1.22亿美元,比2000年增加7.2倍,年均递增52%。五年内外商直接投资900万美元,比“九五”期间增加300万美元。

6、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农村税费改革进展顺利,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全县农民直接减负近1.1亿元,直接补贴粮农450万元。全县企业制度改革基本完成,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实现了民营经济的长足发展和所有制的明显优化。农村土地流转、林业和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也不断向纵深发展。

7、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26元,比2000年增长56.2%,年均增长9.3%;职工平均工资9852元,比2000年增长79.1%,年均增长12.4%;城乡居民储蓄余额33.7亿元,比2000年增加16.4亿元,年均增长14.4%;电话入户率达到90%,有线电视普及率30%以上,有8%的村通上了自来水;“十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基本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8、科技教育及各项社会事业有了全面进步

2005年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五年共完成各类科研成果138项,推广应用科技成果162项,科技“三项”经费五年累计投入850万元。配套实施“科技创新”、“科研攻关”、“星火”、“成果推广”和“良种产业化”等各种科技计划项目,从而使得经济增长方式朝着集约型方向转变。教育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十五”期间共完成危房改造8.45万平方米,投入资金4800万元;顺利通过了省政府“两基”复验,高考本科录取万人比居全市先进行列,金乡一中、金乡二中创建为省级规范化学校,普通高中在校生1.3万人,普通高中入学率38%。县职业中专晋升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400人。公共卫生“两大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5‰左右,低于省、市的人口控制目标。文化、体育、民政、档案、广播电视、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发展。

(二)“十一五”发展的环境条件

1、“十一五”时期我县所面临的发展环境

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正在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演进,大大扩展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了商品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优化配置;信息化浪潮兴起,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径直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这些高科技和新知识,实现超常规、跨跃式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世界制造业中心正向中国沿海发达省份转移。这为我县大力发展以高科技“嫁接”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煤化工产业基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从国内看,科学发展观已成为统筹中国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央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及其推动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这为我县在“十一五”期间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

从全省看,全省已经呈现出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山东省做出了以青岛为龙头,打造综合实力强大的制造业基地,将有利于更好地承接日本、韩国的产业转移,也为山东内陆农业发达的县区发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从全市看,济宁都市圈总体框架架构,区域性中心城市构建初具规模;以济宁、兖州、邹城、曲阜四大板块为支撑,正形成一个对全省发展有更大贡献的区域战略增长极。可以接受其强有力的“辐射”作用,这为我县的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2、现阶段发展的优、劣势

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势主要有:一是交通优势。“十一五”期间将有济徐等三条高速过境金乡,这将为金乡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还有105国道南北贯通,省道丰东线、枣曹线横跨东西,县乡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二是土地和矿产资源优势。我县地处平原,土地的比较优势明显,为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地表水资源为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提供了便捷的可利用的优势条件。三是品牌优势。我县是国家命名的“中国大蒜之乡”、“圆葱之乡”和“金谷之乡”,“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四是农业产业化基础优势。我县大蒜已形成生产、加工、贸易、出口等一体化模式,全县种植50多万亩,加工、贸易量达300多万吨,出口总额过1亿美元。棉花、蔬菜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县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与贸易提供了产业发展优势。五是市场发展优势。我县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大蒜专业批发市场和国际性大蒜商贸中心。大蒜经济市场发展的潜力巨大,依托大蒜品牌,培育壮大新型流通业,为我县成为全国知名的物流大县提供了基础条件。六是建筑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我县建筑业占二产增加值的30%,在济宁市12个县市区中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劣势包括:一是工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重点骨干企业少,企业规模小,企业基础管理薄弱,缺少高素质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二是民营经济整体素质不强。发展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企业经营理念比较落后。三是发展的软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人们的思想观念陈旧,部门管理效率、社会信用等方面存在不足。四是经济国际化程度不高。在市场机制、管理体制、开放领域、投资环境等方面,与经济国际化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五是技术型人才流失比较严重,科技创新人才不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六是资金的配套能力不强。我县财政收入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财政收入总量小,基本上是“吃饭财政”。七是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综合服务功能不强,对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弱。八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就业再就业矛盾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二、任务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围绕建设工业强县、农业名县、物流大县和财政富县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资源产业优势,突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经济国际化四个重点,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提档升级、生态环境改善优化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富裕、文明、开放、和谐” 新金乡,努力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在实际工作指导中要坚持以下原则: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发展观,实现发展的国际化、可持续化和市场化。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人才强县战略,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二)主要任务和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是:

——经济实力发展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5%以上,2010年达到122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5%、20%、18%,三次产业构成为21:43:3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4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4.1亿元,年均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6%。

——工业发展水平及效益目标。工业项目投资累计达到9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家,其中利税过千万的企业20家,过亿元的企业5家,培育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0个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25%,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0%,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2%,利税年均增长20%。

——对外贸易发展目标。实际利用外资年均递增40%,外贸出口总值年均递增20%,经济国际化程度明显提高,经济外向度提高到20%以上。

——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目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5%以上,单位GDP综合能耗降低23%,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以上。

——社会发展目标。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全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适龄青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0%以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以上;提倡晚婚晚育,坚决制止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文明进步,城乡文化生活、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政府依法行政,廉洁高效,依法治县的水平大大提高。社会稳定,治安良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较大成绩,社会主义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目标。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平均预期寿命达76岁。城乡人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保持10%和8%以上,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70元/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700元/人。

――城市发展目标。县城向东发展,以城市道路为主的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建成区面积达16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配套设施齐全完善,城市化水平达到40%以上;城镇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

――生态环境目标。城市污水处理厂、水厂、垃圾处理厂等城市公共事业大型项目高效运转,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分别达到70%、80%以上。加强“三废”的综合利用和治理,“三废”排放符合国家的排放标准,环境污染及其它生态破坏得到较好控制,林木覆盖率达到26%。

――体制创新目标。现代企业制度普遍建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巨大作用,民营经济得以长足发展。县域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突破,以就业市场化为取向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新的步伐。

在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再经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我县将基本实现工业化,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发展成为经济持续繁荣、基础设施完善、科技教育发达、社会文明和谐、民主法制健全、人民生活富裕、生态环境优美的地区,建成在鲁西南有足够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区和现代中小城市。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把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有效结合起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

1、继续调整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根据市场要求,对种植业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力争全部实现良种化;积极发展各类经济作物,集中建设一批无公害蔬菜基地。畜牧业突出抓好规模养殖和疫病防治,重点发展节粮、食草型畜禽和特色养殖,抓好畜牧产业化项目,加快各类畜牧小区和规模养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庭院养殖业,实施“百村千户”工程;继续实行林权制度改革,采取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开发荒堤、荒滩,发展一批特色林果基地;完成东鱼河、北大溜、西外环绿化工程,力争实现绿色生态县目标;大力发展食用菌,加快培育花卉、草坪等新兴产业。扩大名优水产养殖面积,发展精品渔业。

2、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发展品牌农业。一是抓好标准化基地建设,继续抓好省级10万亩大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市级万亩圆葱标准化基地,13处乡镇各建立1万亩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各龙头企业建立25万亩基地。二是着力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基地化生产。力争“十一五”末,龙头企业数量增加到120家。其中培育市级龙头企业25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三是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的申报认定工作。到2010年所有蔬菜要逐步取得无公害产地及产品认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的蔬菜面积发展到30万亩左右,取得有机食品认证的蔬菜面积发展到10万亩左右。四是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检测制度。严格控制农产品污染,提高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发挥县乡农业质量体系作用,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严格控制农产品的污染。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农业环境例行检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检测结果。

3、加快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特别是完善乡村科技服务网络。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以农广校为培训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培训,每年计划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和科技示范户3000人。三是健全完善种、养业良种体系、动植物检疫防治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等。四是加快农业机械服务网络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对大型农机具的扶持政策,提高全县农机具的档次和水平。“十一五”末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70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60%以上,确保全县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五是加强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以互联网为主渠道,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网络,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六是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农民协会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排水工程、排灌站改造工程、金南回灌配套工程、人畜饮水工程、机井建设、节水灌溉工程等六大工程为总抓手,集中力量高标准建设防洪、灌溉、排涝、蓄水、供水等水利工程,加快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制定抗旱、排涝预案。加快水利科技发展和水利信息化建设,强化水利工程施工和工程运行管理。积极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推广先进种植方法,发展“节水”农业,加快“沃土”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十一五”期间,东鱼河、新万福河及县内河道的防洪标准均达到2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金北排灌区改造排灌站25处,维修加固排灌站61处;稳定全县农田灌溉总用水量,净增农田灌溉面积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万亩,农田节水灌溉的节灌率达60%,节水灌溉面积达48万亩。

(二)积极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

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城乡统筹的乡村发展新格局。一是提高乡村规划建设水平。以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优美为目标,科学编制实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狠抓规划建设管理,结合压煤村庄搬迁,加快推进合村并点,发展多层住宅,节约使用土地。二是推进农村社会新风貌建设。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加强村镇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水平,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80%以上的乡村基本达到文明乡村的标准。三是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坚持村务公开等办事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三)改善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加大投入完善供水、供电、教育、文化娱乐以及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卫生支农和扶贫机制,加快形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以整治“脏、乱、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加快沼气池建设和改厕、改圈、改厨步伐,建设生态家园,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劳务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吸纳农民向农产品购销、加工链条聚集;从解决群众思想观念入手,搞好宣传引导,推动农民向城镇转移、向境外输出。“十一五”期间,实现村村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村村有医疗卫生机构和文化娱乐场所。不断完善农村道路网络,到2010年全县乡级公路达到三级公路及以上标准,通车里程达到526公里,全部实现村村通公路;农村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5 平方米。

(四)健全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渠道加大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强化财政对农村的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落实农业补贴政策,稳定粮食价格,控制农资价格过快增长,加大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落实完善化解乡村债务政策,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有效机制。调整完善县乡财政体制,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行“乡财乡用县管”,完善“村财村用乡管”,逐步为农村提供城乡统筹的、公平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逐步把农村信用社建成社区性金融服务组织,探索建立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培育规范的农村金融市场。二是完善土地政策。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使用权转让、“四荒”拍卖、互换、转包等形式,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加快改革土地征收、征用制度,完善土地征收、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在综合试点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三是统一城乡就业政策。规范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逐步将现行城市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扩大至进城务工和定居人口。以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稳定就业并定居为重点,降低农民进城门槛,健全城乡统一、人口合理有序的居住地人口登记制度,积极推进城乡户口一体化。实行政府引导、中介组织推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的向城镇转移。

四、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县域经济发展

根据使我县成为工业强县、农业名县、物流大县和财政富县以及向大济宁卫星城市迅速演进的产业集群区的目标要求,在“十五”计划的基础上,提出“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统筹县域经济发展。

(一)构建“一区两带三点”的县域空间格局

围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借助东、北外环,济徐高速公路的建设,以发展工业、农副产品加工、物流和商贸为主的工贸城市这个目标,改造老城区,建设东部新城区,发展西部产业区,着力构建“一区两带三点”的县域发展格局。一区是指县城区,它是县域主中心,随着县城东扩和县经济开发区建设,县城对全县经济和社会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更为强劲。两带一是鱼山、马庙组合成的以大蒜为主的农产品加工聚集带,由此带动商贸、加工、运输、储藏、服务等行业聚集,形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聚集区;二是肖云、化雨组合成的以煤炭资源为依托的煤化工产业聚集带,由此带动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物流等产业的聚集。三个点是指鸡黍、胡集和肖云三个小城镇,由此带动贸、工、农三位一体的产业聚集。

(二)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把城镇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的原则,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1、全力加快城市建设。依据县城区域位置、城市特色及现有基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把城市的规模做大,设施做全、功能做优。一是新建北外环、东外环、北四路、北三路,延伸文峰路、南一路、南二路、中心街、文化路,改造共青团路、南店子街,建设“七横八纵”的城市道路主框架。同时,整治城区小街巷,完善配套建设,形成畅通快捷的城市交通道路网络,努力在“十一五”期间,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25万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24平方米。扩建府前广场,改造灯塔周围环境,结合金司路的建设,建设公园东大门。以星湖公园为点,金济河为线,进行星湖公园整体环境改造,实施金济河清澈还原工程,打造城市绿化建设新亮点。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建成污水处理厂;选址建设垃圾无害处理厂;实施城市集中供气、供暖建设;做好新修道路供排水管网铺设,逐步实施其它破旧管网改造;积极推进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整体服务功能。坚持经营城市不动摇、依法拆迁不动摇、旧城改造不动摇,积极推动城市开发建设,力争“十一五”新增城市开发面积100万平方米。结合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进一步加大全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形成长效的管理机制,逐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2、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本着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着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编制村庄规划与落实机构先行、自上而下明确整治重点先行、长期计划与示范先行、社会联动与政策推进先行,尽快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效机制,统一规划、城乡联动、持续帮扶机制,村庄整治上下联动、左右协同机制,长期稳定的城乡财政支撑投入机制,因地制宜地积极推进村庄整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力争“十一五”末,全县建成240个经济强、群众富、环境美、风气正的示范村。

3、积极推进城市市场化进程。站在更高的起点上,重新认识城市建设工作,紧紧抓住城市土地经营这个牛鼻子,坚定不移地走好以地生财、聚财建城的路子。坚持用市场的手段广辟城建资金来源,建立起政府出资、招商引资、社会融资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按照政企分开、干管分离的改革思路,积极推进社会公共事业市场化改革,逐步把公共事业纳入到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产业化的轨道。千方百计地把城市的规模做大、功能做全、形象做美。

(三)积极发展园区经济

以金乡经济开发区、鱼山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区和煤化工产业聚集区为载体,明确产业定位,优化要素布局,增强工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其中金乡经济开发区以制造业为主,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区以大蒜加工出口为主,煤化工产业聚集区主要采取“一矿一区”模式,拉长产业链条,提高非煤产业比重,走出一条煤炭产业化的发展路子。突出园区载体作用,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完善园区各项配套基础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入区项目质量,力争到“十一五”末,招商引资项目达到150个,总投资100 亿元,园区实现GDP、财政收入、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县的25%、25%和60%,年均增长率不低于全市园区的平均水平。

五、培育产业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一)突出抓好大蒜产业 

1、确立金乡大蒜争创世界品牌的目标,增强大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按照农产品国际化、标准化要求,把有机大蒜的发展作为工作重点,认真推广宏昌公司的经验做法,积极致力于绿色大蒜、有机大蒜基地建设,引导农业企业、农户按标准组织生产,大力发展有机大蒜食品,力争五年内全县有机大蒜面积达到20%以上。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金乡大蒜品牌延伸规划,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家、省、市“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和“驰名产品、著名产品、知名产品”认定活动。

2、积极开发大蒜精深加工及终端产品。抓紧培植一批科技含量较高、极具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开发“大蒜食品”、“大蒜制药”、“大蒜保健品”等大蒜精深加工产品,到“十一五”末转化率达到40%。充分发挥鱼山镇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区的作用,把精深加工产业向示范区内集中,挖掘培育终端产品加工开发区,建设产品精深加工研究中心,建立精深加工研究、引进、推广机制,从而使大蒜产业真正走上依靠精深加工实现良性发展的轨道。

3、健全完善市场化体系。进一步拓宽出口渠道,争取拥有更多的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扩大直接出口量。建立金乡大蒜世界贸易框架,搭建起金乡大蒜进入国际市场的贸易平台。对全县十大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重新规划建设和完善,特别是继续抓好国际大蒜商贸城的规划建设,力争五年内建设成为大蒜世界贸易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科研中心。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逐步建立大蒜期货交易市场,发展资本、信息、技术等新兴市场。

4、力争骨干大蒜企业上市。进一步加强大蒜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标准化体系建设、产后加工服务体系建设和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大力扶持宏昌果蔬有限公司、东运集团公司、宏泰冷藏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山阳冷藏有限责任公司、华光蒜业有限责任公司等骨干企业的发展,努力增强这些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引导大蒜经营企业通过合并、重组扩大规模,组建大蒜种植、研发、储藏、精深加工、物流、贸易一体化的企业集团,进而将大蒜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围绕大蒜产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争取整体上市的基本思路分四步走:第一步对大蒜的栽培布局进行产业化规划,形成集约化的产业链条。第二步在大蒜原料集中产地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贮藏中心。第三步建设大蒜深加工、生产、贸易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主组装、链接、集成其它相关企业,组成大蒜产业化经营企业集团,面对国际市场形成统一品牌。第四步联合技术力量雄厚,在大蒜深加工领域有专门研究和建树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产业集团中建立大蒜产业化技术研究中心。最终,以企业集团为基础实现在资本市场的整体上市,获取雄厚的资本实力以逐步形成国际化企业集团。

(二)着力发展煤化工和机电制造业

一是煤化工产业:在“十一五”期间,投资40亿元,重点抓好金桥煤矿、花园煤矿、肖云寺煤矿的开发建设。同时积极实施洁净煤战略,开展综合经营和多元化经营,大力发展煤—化工、煤—焦炭、煤—建材等高附加值产业。到2010年全县原煤产量达到300万吨,焦碳80万吨,甲醇45万吨的规模,煤炭加工转化率达到30%。到2010年全县煤化工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12.6亿元。二是机电制造业:以金曼克电气集团上市为契机,通过上市融资、招商引资、联合重组等形式,做大做强现有金曼克变压器有限公司、电器制造公司、通用机械公司、持恒开关公司为骨干的机电产业。提升以金曼克变压器有限公司为骨干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到2010年,形成干式变压器500万KVA、油浸式变压器300KVA的规模,销售收入达到8亿元,实现利税1亿元。

(三)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饮料等传统产业

一是纺织服装产业:培植优质棉花生产基地,更新改造现有棉纺织设备,引进国内先进技术,搞好关键工序的技术改造。经过5年的努力,将金樱纺织公司发展成为30万锭的大型棉纺织企业。以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县中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到2010年全县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利税3亿元。二是饮料制造业:充分发挥鲁酒在资源禀赋、市场占有和品牌经营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利用金贵酒厂已有的发展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的换代升级,大力扶持以金贵酒厂为骨干的饮料制造业焕发新的生机。

(四)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吸收、引进、消化高新技术,着力培植集药品生产、研制、开发、销售、推广为一体的生物制药企业,到2010年,全县生物制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利税1亿元;以发展环保、节能、新型建材产品为方向,组建以金巨公司为龙头的新型建材产业。到2010年,全县新型建材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利税2000万元。

(五)迅速膨胀服务业

1、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积极对接现代物流,着力铸造品牌运输,逐步形成集装箱运输、恒温运输、大宗散货运输等门类齐全的运输市场格局,逐步成为鲁西南重要的运输大县、物流大县。针对物流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县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对现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根据已有的运输、仓储、信息平台以及专业市场发达的优势,对现有的基础设施加以必要的改造和提升。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在完成“五纵七横两环”的基础上,提高主骨架路网的改造升级,加快全县基本公路网升级改造,提高整体路网通达深度。“十一五”末,主骨架路网达到415公里,公路总里程达到122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30公里/百平方公里,综合好路率达到80%以上,使全县路网总容量和快速运输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二是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企业。鼓励交通运输、批发仓储、货运代理企业加强与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的合资合作,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组建大型物流企业集团,提升我县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档次。大力发展餐饮服务业,形成较好的现代物流服务环境。选址建设物流园区和现代物流配送中心。 三是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广泛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将制造商、供应商以及货主、用户联结起来,实现对物流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达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以大蒜产品为主的期、现货电子商务信息平台,力争打造中国大蒜第一网,为企业提供广泛、准确、及时、功能完善的国内外物流信息及相关增值业务服务。

2、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加快发展连锁超市、商品配送和现代批发市场等流通方式,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商贸聚集区,形成布局合理的商贸流通网络,实现与传统商业的有机结合。改造提升大型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和品牌专卖店、步行街、小商品批发市场。建设物质建材、纺织服装、图书音像、电子信息等专业批发市场。鼓励发展便利店、厂家直销等新型业态。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农贸市场,实现消费品连锁店、农资网络进村。        

3、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律师、公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工程咨询、信息咨询等服务业,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典当、租赁等中介服务方式,全面拓展陪护、医疗、托幼和清洁、维修、保安、物业管理等服务领域。规范整顿房地产市场,完善住房产权制度,激活住房二级市场。不断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积极发展汽车服务业、教育培训业、家居装饰业、租赁业等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

4、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和红色旅游。要不断创造我县作为中国大蒜之乡的发展新优势,将“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的美誉变成发展的动力,继续推进大蒜栽培种植标准化、绿色化和有机化,加强有机大蒜基地的建设,进而发展独具“蒜乡特色”的农业观光旅游。同时,以王杰纪念馆、鲁西南战役纪念馆为依托,加强对二者的改造和扩建工程,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旅游社会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5%左右。

(六)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我县在发展民营经济上,要坚持放心、放胆、放手,从政策上为民营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敢于让民营经济唱主角、挑大梁,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调整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改善内部管理机制,引导民营企业由家族式经营向现代企业经营转变,扶大做强,提升民营经济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建立民营企业担保基金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民营企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扩大劳动力就业。2010年民营经济户数达到4万户,从业人员达26万人。

六、发展科技教育,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教育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要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实行全县教育先行发展战略。

1、整合优化教育结构。积极实施“双高”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统筹发展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新建、扩建和改建农村校舍。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学生的帮扶力度,避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按照国家要求积极实施“两免一补”。到“十一五”末,小学、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努力提高巩固程度;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县普通高中年招生人数达到4000人左右,在校生达到1.2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达到2000人。

2、实施品牌战略,狠抓特色教育。首先,注重办特色学校,创教育品牌。确立素质教育总体目标,并开展“注重个性发展,全面提高素质”的教育改革实验,逐步实现“建设一流、管理一流、师资一流、质量一流”的素质教育目标。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充分利用职业学校的阵地,发挥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县中的辐射功能和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岗位培训、多种途径开展继续教育,到2010年,全县成人年培训量达到8万人次。

3、切实加大教育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资,保证全县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提高。逐步改善县乡的办学条件,不断增加教学设施,提高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医疗、保险等物质待遇。此外,积极鼓励通过社会力量来发展民办教育。

(二)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1、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金曼克等企业为重点,培植全县科技示范企业,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资产、技术和人才为纽带,通过技术入股、技术转让,合作开发、委托研究、共建研究开发中心等形式,加强联合协作,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到“十一五”末,争取建立省级技术中心5个,市级技术中心10个。通过技术引进、吸收、改造和开发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并改造传统产业和技术,推动整个县域工业企业的优化升级。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到60%以上。

2、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建立以财政拨款、金融贷款、企业自筹为三大支柱的投入体系,同时积极吸收民间和境外资金。高新技术企业提取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以上。

(三)加快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一要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的观念,全面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围绕大蒜精深加工产业和煤化工精细加工产业的发展,将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作为振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并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开展人才培训。重点培养大蒜标准化种植、研发技术人员和熟悉国际惯例的市场开拓人员,以及煤化工研发技术人员,为我县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较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

二要完善激励制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到我县创业。紧紧抓住培养、引进和用好三个环节,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把引进智力同经济建设相结合,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引进我县发展急需的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等领域的科技人才和拥有发明专利的人才。通过加强与省内及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国内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参与我县的经济决策工作,以及联合实施重大项目。吸引知名企业家、科学家等具有名人效应的人才,以各种方式为我县服务。力争到“十一五”末,引进专科以上学历人才3000人以上。

七、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深化综合配套体制改革

1、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改革步伐。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完善政府决策目标体系、执行责任体系、监督考核体系,提高执政能力,逐步使政府走向公共管理政府。调控方式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变政府直接调控为间接调控,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管理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规范精简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放权搞活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改企转制推进经济开发服务类事业单位进入市场。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增加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逐步改变直接介入经济活动的状态,逐步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高行政透明度。坚持政府的决策过程公开,实施决策的过程公开,实施的结果公开。

2、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企业改革的多种形式,积极采取能够提高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的所有制经济。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逐步形成企业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等新机制,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特别是要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企业内部分配方式要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企业职工收入与岗位和贡献挂钩,逐步实行按岗定薪、竞争上岗、岗变薪变。

3、深化财税和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规范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办法,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度、咨询评估论证制度、公示制度、后评价制度及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快构建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的新型投资体制。大力发展土地、劳动力和人才等要素市场。

(二)高水平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引进来”与 “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接轨,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带动经济持续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出口企业个数达到110家,企业出口创汇达到2.5亿美元。

1、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和水平。坚持高标准、高起点招商引资,注重引进项目、资金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综合效益。一是注重技术含量,吸引外资更多的投向高新技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环保产业,更多的引进高端产业、终端产品、环保型项目。二是提高外资项目规模和档次。动员我县优势企业借助企业载体,积极与大企业合资合作,借助外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创新招商方式,加强政府为指导、企业为主体、中介组织和专业队伍为依托的招商队伍建设,精心策划组织境外大型经贸活动,提高招商成效。力争到2010年,三资企业个数达到30家,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

2、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科技兴贸着力发展高附加值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十一五”末,工业制成品出口创汇达到1.3亿美元,占出口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全面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进出口贸易,加大对关键技术和设备的进口力度,提升工业装备水平。

3、全方位开拓市场。一是利用《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有利条款和中泰两国出口水果、蔬菜零关税的优惠条件,立足我县农产品优势,扩大大蒜、圆葱等蔬菜及其他产品的出口;同时充分利用中国推进内地与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的机遇,增加对港澳地区的出口,扩展转口贸易。二是积极推进纺织、服装、机电等工业产品的出口,特别是充分利用全球纺织服装配额取消的市场机遇,加快我县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步伐,实现出口商品的多元化。三是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在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的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树立新形象,强化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要引导消费,拓展市场。引导企业顺应国际市场对安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开展标准化种植,扩大无公害、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的生产比重,加快国际质量认证、环保认证。四是进一步扩大现货市场交易规模,同时积极构建期货交易平台,以防范农产品因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五是大力开拓当地城乡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开发和组织适销对路的大宗商品、技术、服务,扩大城乡投资和消费需求。

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县建设

(一)发展循环经济

以资源合理开发、产品深度加工、能源综合利用为重点,致力于发展循环型产业,以此为主导形成一个以上下游产品接续成链、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特色的循环经济集聚区。 “十一五”期间,结合资源利用以及工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致力于打造科技含量高、关联度大、链条长、再生和循环利用程度高、附加值高的煤化工产业链。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提升投入产出比和产品市场竞争力,完善生态工业链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二)加快生态县建设

1、积极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实施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农业标准化国际化生产、特色农业、秸秆综合利用、庭院经济开发五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在保持一定粮棉生产的前提下,逐步扩大特色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商品基地,大力发展以食草畜禽为主的畜牧业;充分挖掘水产养殖能力。到2010年将本县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经济效益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好、在全省知名度高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

2、大力发展生态和环保产业。工业企业逐步实现清洁化生产并由各自独立发展转向生态化组合,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工业体系。到2010年,实现单位GDP综合能耗降低23%。“十一五”期间,在所有县属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试点。根据企业各自的行业特点和经济实力,采用不同的清洁生产工艺及不同的清洁生产措施,减少三废的产生量和最终排放量, “三废”排放符合国家的排放标准。

(三)建设节约型社会

我县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目标。

1、水资源。大力兴建节水工程,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控,坚持以节约为主的原则,农业方面着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到2010年,节水灌溉面积56万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60%以上。工业和恒温库节水方面重点搞好一水多用、循环利用及污水处理回用,采用先进技术、工艺、设备,限制发展高耗水工业,重大工业项目要把水的平衡纳入科研报告,真正实现用水、节水措施和污水治理“三同时”,提高工业水的重复利用率,到2010年,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5%。

2、土地资源。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土地资源的综合管理,严格控制居民点、工矿企业和交通等非农业用地,加强土地的综合开发。对非农业项目占用耕地的,尽量安排使用未利用土地和空闲地。采取有效措施,如覆盖优质耕作层土、推广秸秆还田、实行轮作种植、种草养地和增施有机肥等形式,改造中、低产田。到“十一五”末,耕地的复种指数达到280%,塌陷区的复垦指数达到80%以上。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对高产稳产田实行特殊保护。

3、矿产资源。加大投入,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逐步建立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履约保证金制度。加强对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禁止掠夺式开采,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提高矿井回采率。

九、建设文明平安金乡,构建和谐社会

(一)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积极扩大就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用人单位多渠道吸纳就业,重点扶持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落实扶持优惠政策、实施困难群体援助计划。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软硬件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用工信息库、下岗失业人员信息库和劳务输出信息库建设,健全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及其公开发布系统,引导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突破地域范围实现跨区域流动。“十一五”末使城镇从业人员占城乡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32%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十一五”期间初步建立以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合作医疗六项制度为主要内容、层次不同、标准有别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到2010年,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一是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在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的同时,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利用养老保险调剂金缓解支付压力,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要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失业救济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之间的相互衔接,确保下岗人员的生活来源。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应保未保的企业单位及时依法纳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做好个体经济组织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在社会保险扩面工作中,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地税、工商、财政等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完成社会保险扩面任务。三是做好社会保险基金征收工作。要认真分析研究社会保险费征收中的问题,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加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力度。

(二)繁荣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1、大力繁荣文化事业。一是深化文艺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文化单位的领导管理体制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重点抓好专业艺术表演团体的改革。二是完善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全面落实中央暨山东省政府《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意见》,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创造有利的发展条件。三是加强文艺队伍的思想建设、重视人才培养。四是努力把王杰纪念馆和鲁西南战役纪念馆建设成为全国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五是加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中心和乡镇文化站建设,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宣传文化阵地网络。加强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确保文物安全。进一步做好档案工作,加快档案管理现代化步伐。

2、健全发展卫生事业。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到2010年,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达到8%;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县级医疗机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提高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服务功能,努力控制艾滋病、霍乱、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搬迁、改建县妇幼保健院。“十一五”末,新生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在2005年的基础上分别降低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开展医疗保健、康复指导、健康咨询等工作;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改药品生产流通秩序,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新建5000平方米的中医院病房大楼,引进和培养中医药人才;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业等卫生的监督,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3、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积极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扩大全民身体素质监测范围,发展体育指导中心和体育社会辅导员队伍,加强社区健身路径建设,提高群众体育水平。搞好体育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县城体育中心和乡镇体育指导站,改建、新建一些体育健身活动中心和开放式的群众性活动场所。大力发展竞技体育,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队伍,力争在国内外大型体育比赛中获奖。

4、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新人口管理模式,从单一控制人口数量向提高素质、改变结构并重转变。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提倡晚婚晚育,坚决制止“多生、偷生”现象,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建立健全优生优育服务体系,提供完善的生育健康服务。关心支持妇女儿童事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发展老年人服务业事业,提高养老社会化水平。

(三)建设文明平安金乡

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和完善民主政治制度,认真解决涉及公民权利保障、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等社会政治问题。完善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积极探索“五五”普法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途径,实现依法治县工作的新跨越。

2、加强道德法制宣传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全县干部群众道德法律素质,创造诚信法治环境。

3、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强化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严格执法,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对煤矿建设、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的安全监管,防止重大事故。加强交通安全监管,减少交通事故。

4、健全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建设以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和突发性危机应急处理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公共安全体系与预警机制,打击各类欺行霸市行为与黑恶势力,创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十、采取多项措施,保证规划实施

(一)大力开展创新型招商引资

一是突出科学招商。重点立足于投资密度大、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利用外资的领域,突出环保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突出以商招商。借助现有企业载体,积极与国内外企业合资合作,着力引进关联度大的龙头项目、带动力强的加工项目和产业链长的综合项目,提高外资的利用效率。三是突出智力招商。引进我县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主要是科研、物流等领域的优秀人才。

(二)充分利用多种融资渠道

1、积极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构建以项目为主体的投融资机制。用足用活现有政策,依靠项目争取国家投入,抢抓国家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历史机遇,认真研究政策,精心优选项目,尽可能多的争取国家和省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性投资。对县域内非经营性项目,探索建立偿债基金和公共建设风险基金,以帮助其日后还贷,也可以创造条件以获得国家授权,发行地方建设债券,弥补建设资金的不足;通过制定地方性政策鼓励其他行业的资产经过市场运作转换为资金并投入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逐步开放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推行资本经营,盘活存量资产。此外,广泛深入推进诚信工程建设,为企业和个人建立信用档案,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诚信教育,建设“诚信金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2、充分发挥金融体系的作用,增强金融业支持县域经济的资金实力。充分利用金融杠杆的作用,以信贷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根据确立的重点产业以及合理的项目指导,正确引导信贷资金流向,进一步增加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贷款投入;继续支持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培育支柱工业产业,发展大公司、大集团;积极拓展以住房信贷、助学贷款为主的新型消费信贷业务。

(三)提高财政保障能力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大力培植新兴财源,扶持壮大金曼克电气集团、金贵酒业、金樱公司等原骨干企业,稳固支柱财源。积极利用财政贴息等政策,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农副产品加工、贮藏和贸易等民营企业,培植后续骨干财源,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财源建设体系;加大财政支出改革力度,逐步建立部门预算、项目评审、政府采购、集中支付、督查问效为主要内容的财政管理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保障重点支出,一方面要确保工资发放和机关运转,根据财政经济发展状况,逐步提高工资发放水平。另一方面加大对农业、教育、科技、社会保障、卫生、计划生育及城市建设等重点社会事业的投入,促进全县重点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深化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县、乡财政体制,提高乡镇发展经济、组织财政收入的积极性。 

(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优化服务环境。进一步放开和简化工商登记注册手续,实行“一站式”服务和限时办结制度。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兴办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培训、信息、融资等各类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二是优化政策法规环境。在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环境整治、供水供电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对重大工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个案办理,特事特办,最大限度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对企业的监管制度,依法施政,切实维护企业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的发展,降低信息传递、搜寻、处理的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四是为发展开放型经济创造良好的硬环境。加快交通、能源、通信、城市供热、供水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变重引进、轻管理的状况,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和服务。进一步规范各种税费征收行为,继续大力整治“三乱”。增强企业的法制观念,树立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金乡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工作,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负责对《纲要》贯彻落实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健全责任制度。各主管部门要结合实际,制定贯彻实施的年度工作计划。全面实行目标管理,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总结,确保《规划》落到实处。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等监督机关的监督,同时还要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附:1、金乡县“十一五”总体规划主要指标

    2、金乡县“十一五”总体规划重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