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28004313434W/2021-03256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金乡县农业农村局 | 组配分类 | 公告公示 |
成文日期 | 2021-06-21 | 废止日期 | |
有效性 |
第二十五期
金乡县农业农村局 jxxnyjzbz@ji.shandong.cn 2021年6月21日
加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和防控
草地贪夜蛾,又称秋粘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灰翅夜蛾属,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杂食性害虫,已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发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害虫,给多个国家造成严重损失。该虫自2019年迁入我国并定殖,冬季在西南华南地区持续繁殖。据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有关信息:截至3月31日,云南、广东、广西等西南华南周年繁殖区累计在274个县区发生72.6万亩,西南华南周年繁殖区发生面积同比增加53.6%。今年呈现的特点:一是发生面积显著大于去年同期;二是西南华南田间幼虫继续上升;三是西南华南成虫继续处于活跃期,江南局部开始查见成虫。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最新通知,截至6月10日,草地贪夜蛾已在我国18个省份发现。国内周年繁殖区虫量大,发生面积广,加之境外虫源的双重叠加,势必加重今年我国发生程度。据专家预测,今年黄淮海夏玉米遭遇草地贪夜蛾危害的风险显著增加。因此,今年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防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草地贪夜蛾形态特征
成虫粗壮,灰棕色,翅展 32~38mm;雌虫前翅灰色至灰棕色,但雄虫前翅更黑,具黑斑和浅色暗纹;后翅白色。雄虫前翅浅色圆形,翅痣呈明显的灰色尾状突起;卵为半球形,卵块聚产在叶片表面,每个卵块含卵100~300粒。卵块表面有雌虫腹部灰色毛形成的带状保护层;幼虫,初孵时全身绿色,具黑线和斑点。生长时,仍保持绿色或成为浅黄色,并具黑色背中线和气门线。如密集时(种群密度大,食物短缺时),末龄幼虫在迁移期几乎为黑色。老熟幼虫体长35~40mm,头部具黄色倒 Y型斑,黑色背毛片着生原生刚毛(每节背中线两侧有2根刚毛)。第八腹节背面有呈正方形排列的4个大黑斑。
二、草地贪夜蛾为害状
取食部位及为害程度与作物的种类、生育期以及幼虫龄期密切相关,6龄为害最为严重;在玉米上,1~3龄幼虫通常隐藏在叶片背面和心叶丛取食,取食后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4~6龄幼虫对玉米的为害更为严重,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可将整株玉米的叶片取食光,严重时可造成玉米生长点死亡,影响叶片和果穗的正常发育;高龄幼虫还会为害雄穗和果穗。
三、加强监测预警
在草地贪夜蛾发生期,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及全县各镇街13个监测点,要加强监测预警,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要重点排查该虫在玉米等禾本科作物的发生危害情况。开展好诱捕器诱蛾调查,以及定点定人定田调查,每3天开展一次系统观测,重点掌握成虫高峰、产卵数量、幼虫密度、被害株率。在苗期、大喇叭口期和穗期,组织乡镇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合作社和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及时开展大田普查,力争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田,明确重点防控区域和关键防控时期。同时,加强宣传培训,广泛发动群众,普及草地贪夜蛾的识别和防治知识,发现疑似害虫及时上报。
四、防治措施
1.生态调控及天敌保护利用:有条件的地区可与非禾本科作物间作套种,保护农田自然环境中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发挥生物多样性的自然控制优势,形成生态拦截带。
2.成虫诱杀技术: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杀虫灯诱杀,可搭配性诱剂和食诱剂提升防治效果。
3.幼虫防治技术:抓住低龄幼虫的防控最佳时期,施药时间最好选择在清晨或者傍晚,注意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1)生物防治:在卵孵化初期选择喷施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制剂以及多杀菌素、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农药。(2)应急防治:玉米田虫口密度达到10头/百株时,可选用防控夜蛾科害虫的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喷雾防治,如氯虫·高氯氟(福奇)、甲维盐·茚虫威、甲维盐·虫酰肼、氟铃脲·茚虫威、甲维盐·杀铃脲、甲维盐·虱螨脲等。
卵 蛹
幼虫
雌成虫 雄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