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283284223626/2021-0465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金乡县卫生健康局 | 组配分类 | 健康科普 |
成文日期 | 2021-09-26 | 废止日期 | |
有效性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发展的基本规律。秋季自然界阴气渐盛,阳气渐衰,人体也发生由“长”到“收”的变化,秋季养生,应以收敛为要,重在养肺,注意预防以下问题:
01防秋燥
到了秋季,不少人会发现,鼻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一系列恼人的问题开始时不时“骚扰”自己,这就是典型的“秋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产生的,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情况,并伤及人体肺部。所以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多喝水,多吃水果和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水果中润燥效果最好的是梨,其次像甘蔗、香蕉、苹果等,也是不错的选择。年老脾胃虚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生津润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粳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还应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如石榴、葡萄、芒果、柚子、柠檬、山楂、番茄等,以助收敛肺气;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这对护肝益肺是大有好处的。
02防秋乏
俗语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夏季天气炎热晚上休息不好,白天容易犯困不难理解,然而到了秋高气爽金秋时节,为什么还会出现秋乏现象呢?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其实这是季节转换时人体的自然生理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秋乏现象会自然而然地消除。防秋乏,一是要适当运动,改善体质;二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三是要注意进补。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人不宜用补药。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进补还要注意适量,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03防腹泻
人们往往在夏令时节大量进食生冷瓜果,这虽然不一定导致脾胃病患,却已使寒湿内生,脾胃肠抗病能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如果再大量进食瓜果,势必更助寒湿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就会产生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症状。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而应该多吃些粥,脾胃虚寒者尤应注意。比如山楂粳米粥、鸭梨粳米粥、杏仁粳米粥、橘皮粳米粥、柿饼粳米粥等。进食汤羹也是不错的选择,比如百合冬瓜汤、猪皮番茄汤、山楂排骨汤、鸭架豆腐汤、冬菇紫菜汤等。这些粥汤可以养护脾胃、滋阴防燥、强身健体。
04防外感
中医认为,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秋季自然界气候变化明显,病邪容易从皮毛、口鼻而入,导致外感病的发生,所以秋季预防外感病非常重要。预防外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保健防病的谚语,所谓“秋冻”,通俗地说就是“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这样,就可以避免因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耗伤、阴气外泄等情况,顺应秋天阴精内蓄、阴气内守的养生需要。此外,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脑兴奋性,增加皮肤血流量,使皮肤代谢加快,机体耐寒能力增强,有利于避免外感病的发生。当然,凡事皆有度,秋冻并非人人适宜,老年人、儿童、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病患者、胃病患者就不宜“冻”,健康人群也一定要注意“冻”得适度。若是气温骤降,出现雨雪,就不要再“秋冻”了,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以稍做活动而不出汗为宜。另外,秋季是外感疾病的高发期,一旦生病,务必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