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金乡 > 文旅金乡 > 军事文化 > 红色记忆
金乡党史概述
发布日期:2023-07-16 16:10 信息来源:县委党史研究室 浏览次数:
分享

金乡县地处鲁西南平原腹地,隶属于孔孟之乡济宁市。它东毗鱼台县,西靠成武、巨野两县,南与单县和江苏省丰县交界,北与嘉祥县和济宁市任城区接壤。全县辖9镇、4个街道、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2个市级经济开发区,总面积886平方公里,人口64.5万。境内地势平坦,河道纵横,雨量充沛,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盛产五谷,地下矿藏丰富,交通便利,是一块富遮之地。它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大蒜之乡、金谷之乡、园葱之乡、诚信之乡、长寿之乡,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山东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县,农民增收先进县,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

金乡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远在新石器时代劳动人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金乡夏为有缗国,秦置东缗县,东汉建武元年,省爰戚,置金乡,北朝魏,东缗、昌邑两县并入金乡,县治迁入今址。在这方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众多的名人志士。

金乡人民是英雄的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到了近现代,曾发生过多次农民反抗剥削阶级压迫的起义和斗争。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其领导下,金乡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截至2013年底,金乡县委下设30个基层党(工) 委,其中乡镇党委12个,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济宁市化学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济宁市食品工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各1个,县直党委15个。全县共有党支部123232个。县委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推动全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

大革命初期,金乡县就开始有共产党的活动。1925年,马希文(金乡县高河镇马庄村人) 在济南正谊中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曾回金乡从事过革命活动,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在叶剑英率领下参加广州起义,不幸壮烈牺牲。1927年春,翟子超(金乡县马庙镇翟庄村人)在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济南一师)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也曾回金乡从事过革命活动。1927年5月,杨一辰(金乡县鸡黍镇杨瓦屋村人)在济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附小教书时经邓恩铭(中共一大代表)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即受党组织派遣到金乡县从事革命活动,在知识分子中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无产阶级革命思想。他们的上述活动为后来金乡县中共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准备了条件。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金乡县共产党组织开始创建。1930年底,共产党员翟子超由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济南一师)农村讲习科毕业(他在济南学生界颇有影响) 回到金乡县。1935年7月,共产党员秦和珍从山东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滋阳乡师)毕业也回到金乡县。他们以教书为掩护,密秘从事党的活动。这期间,由于中共山东省委机关遭到破坏,他们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1935年夏天,中共济南市委书记赵健民到金乡县与翟子超、秦和珍取得了联系。随后赵健民在向中共中央北方局报告中提及金乡县的党员有翟子超、秦和珍二人。1936年初,翟子超、秦和珍在金乡县第一完全小学(城关完小)组织了“读书会”;上半年,在知识界又组织建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金乡县分队部”,吸引了不少积极分子参加。在组织“读书会” 和“民先队”的基础上,翟子超、秦和珍秘密进行党组织的发展工作,先后介绍郭耕夫、李如沆、翟振岳等8人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11月,建立了金乡县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金乡县第一高小支部。1936年12月,建立了金乡县第一个农村中共组织中共金乡县翟庄支部。1937年1月,共产党员耿荆山从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聊城师范)回到金乡县从事革命活动。这时,金乡县已有共产党员10余名。至1937年7月“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金乡县共产党员发展到30余名,党的组织力量在迅速发展壮大,金西、金南农村成为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抗日斗争的重要根据地和较早的解放区之一。

(二)

抗日战争时期,金乡县党组织逐渐发展壮大,金乡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迫切需要县级党的组织和领导。1937年8月,共产党员、清华大学学生王鉴览随平津流亡学生南下宣传团抵达济南,受中共山东省委派遣到金乡县开展党的活动。临行前,省委负责同志对他作了“到金乡找老党员联系,建立金乡县工委,发动群众建立抗日自卫武装” 的指示。王鉴览身负省委重托,日夜兼程赶回金乡县。9月,根据省委指示,在王鉴览的家里(金乡县城北郊孙庄村) 正式成立了金乡县最早的中共县级机构中共金乡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县工委),王鉴览、翟子超、耿荆山三人为委员,未明确书记,但对工作作了具体分工。县工委直属中共山东省委领导。10月,翟子超调离,增补秦和珍为委员。年底,共产党员张宾如(张化恪)杨绪明(苏明)从外地回到金乡县,先后参加县工委工作。11月,中共山东省委建立中共鲁西南工作委员会(地级),驻金乡县城南耿楼村。中共金乡县工委遂改属其领导。在中共金乡县工委领导下,金乡县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各抗日救国团体相继建立。1938年1月,鲁西南工委派马霄鹏(马著砛)到金乡县任县工委书记。共产党员袁汝哲(袁百轮) 从陕北公学毕业回到金乡县,也参加县工委工作。县工委根据上级指示,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先后在全县发展共产党员近百人。根据斗争需要,1938年春,建立了中共城西分区委。秋,建立了城南、城北两个特别支部。县工委广泛发动群众,于1938年2月建立了100余人的人民抗日武装。5月中旬,侵华日军进犯金乡,血洗县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金乡大屠杀,3400多名同胞惨遭杀害。县工委紧急动员,迅速集中,在耿楼村重新组建了100余人、60多支枪的抗日武装。6月,这支武装编为苏鲁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第十三大队。8月,这支部队离开金乡,县工委部分委员随十三大队亦调离金乡。县工委进行改组,王鉴览任工委书记,并设立了组织部、宣传部、民运部等部门。县工委驻地(联络站)也随斗争形式需要由城北孙庄村先后迁到城南耿楼村、张寨村和大任庄村。

1938年10月,为了加强地区之间协同抗日斗争,建立了中共金(乡) 单(县) 曹(县) 中心县委员会,李毅任中心县委书记。1939年初,建立金(乡)嘉(祥)巨(野)中心县委,王须仁任书记,王鉴览任副书记(金单曹中心县委随之撤销)。5月,杨绪明(苏明) 任中心县委书记,8月,郭耕夫(郭宗虞)接替杨绪明任中心县委书记。

在中共金乡县工委、中心县委的领导下,正当各项工作蓬勃开展之际,1939年9月,湖西抗日根据地发生了亲者痛、仇者快的“肃托”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湖西地区党政军干部被杀者约300人,先后被捕受审查者达600人之多。

金乡县是受损失最严重的地方,原县工委书记马霄鹏、王鉴览,中心县委书记郭耕夫以及翟子超、袁汝哲等一大批党的优秀干部被杀害,金嘉巨中心县委和所属党组织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根据地大大缩小,这是党的一大损失,更是金乡人民的一大损失。

1939年12月,苏鲁豫区党委派秦和珍到金乡县进行党组织的恢复工作。不久,中共金嘉巨中心县委撤消,中共金乡县委员会建立,秦和珍任书记。1940年3月以后,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陆续恢复和建立七个分区委,党的组织力量得到恢复和加强。

根据党的“要进一步扩大武装,建立政权”的指示和群众的迫切要求,中共金乡县委加紧筹备建政的各项工作。1940年3月24日,在金乡县肖云寺王楼村召开群众大会,宣布金乡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民主选举吕英为金乡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同日,建立了5个抗日区公所,并任命了各区区长。金乡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救国的各项方针政策,健全组织,推行政令,发展武装,废除苛捐杂税,实行新税制,发展经济,稳定市场,兴办教育等,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41年1月,根据苏鲁豫边区宪政促进会精神,按照“三三制”原则,选举建立了金乡县参议会,孙克远当选参议长。县委在加强党政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壮大抗日武装。1940年3月,成立了金乡县县大队和各区区中队,共500余人,周冠五为县大队大队长。同年冬,县大队改称金乡县独立营。1941年3月,县独立营编入一一五师教导第四旅第十一团。同月,秦和珍调湖西地委工作,刘昭畴接任县委书记;吕英调湖西专署工作,孟广彬接任县长。此时,日伪军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对金南、金西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蚕食”。国民党顽固派也不断制造摩擦,再加上自然灾害侵袭,根据地发生了极大困难。6月,刘昭畴离任出走。7月,孟广彬调离。危难之际,上级派李剑波(李宗福,李福祥)接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在险恶的环境中,县委、县政府坚定地发动群众开展反“扫荡”斗争,打击土顽的进攻,平息“杆子会” 暴乱,开展整风和大生产运动,终于渡过了困难时期。

1942年秋,县委认真贯彻刘少奇同志路过湖西检查指导工作的重要指示,实行减租、减息,加强统战工作,大力发展抗日武装。年底,日伪军万余人对湖西抗日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拉网式大“扫荡”,金乡县委书记兼县长李剑波因伤被俘。后经营救出狱。日伪军大“扫荡” 之后,又实行“囚笼” 政策,进行全面封锁。至1943年春,日伪军在金南,金西修筑碉堡40余座。在严峻形势下,县委坚决地领导全县抗日军民英勇地开展了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反碉堡斗争。为了有利于对敌斗争,1942年12月,湖西地委决定,在金(乡)西抗日办事处的基础上,成立金(乡)巨(野)办事处,邵香峰任主任。1943年6月,又改设金巨县,遂建立中共金巨县委、金巨县参议会、金巨县抗日民主政府,黄天明、周协松、秦和珍分别任县委书记、参议长、县长。7月,又在金南设立金曹县,遂建立中共金曹县委、金曹县参议会、金曹县抗日民主政府,李剑波任书记,孙克远任参议长,周冠五任县长。至1944年6月,金曹县和金巨县的县区武装配合冀鲁豫第十一军分区部队,将两县境内的40余座日伪军碉堡全部拔除。日伪军龟缩到金乡城内不敢轻举妄动。1945年上半年,根据地群众踊跃参军参战,金曹县先后组织了2个子弟兵团编入主力部队。8月,金曹、金巨两县县大队及各区区中队配合军分区主力部队主动出击攻打金乡县城,歼敌过半,后主动撤出战斗。经过此役,驻金乡城的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于8月18日弃城逃亡济宁,金乡全境解放。

(三)

解放战争时期,金乡县既是敌我拉锯的战场,更是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行战略反攻的基地之一。1945年9月,金乡县恢复,金曹县、金巨县所辖的原金乡县部分重新归属金乡县。同时重新建立中共金乡县委和金乡县民主政府。先后由王林岗(郝心昌)、朱启伦任县委书记,刘庆宇、李文、程宝森、刘振、韦从俭任县长。此时,县委辖10个基层党委,全县有2000名党员。县委带领全县人民一方面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开展反奸诉苦、减租减息斗争,恢复发展生产;一方面认真准备进行自卫战争。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内战。8月下旬,国民党军第八十八师,七十七师各一部及“还乡团” 进犯金乡,疯狂地进行反攻倒算,大肆进行“清乡“,捕杀共产党员,农会干部及革命群众,企图消灭我地方政权和武装力量。至1946年底,敌人在全县捕杀共产党员、农会干部及革命群众近3000人,一时间腥风血雨笼罩金乡大地。

面对敌人的疯狂屠杀和野蛮的反攻倒算,金乡县各级党组织坚定地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顽强地坚持腹地斗争,全力以赴支援主力部队作战,在敌后开展各种形式的游击战争,到处打击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地方反动武装。同时进行土地改革,一手拿抢,一手分田。1946年12月30日(农历腊月初八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三、六、七纵队和冀鲁豫军区等地方部队,突然向巨(野)金(乡) 鱼(台) 之敌发起进攻(金乡群众称“腊八打城“)。历时16天,歼敌26400余人。县委带领全县人民踊跃支前参战。在巨金鱼战役中,驻金乡县城的国民军二十一旅旅长李文密、国民党县长赵彦兴预感末日来临,疯狂屠杀被关押的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及群众360余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震惊全国的金乡清狱惨案。

1947年6月30日夜,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7月,发起了鲁西南战役。在金乡境内的羊山集之战,歼灭国民党军整编六十六师2万余人。在此战役中,金乡人民全力以赴参战支前。9月,根据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冀鲁豫区委决定以金乡县的郑楼、马庙,羊山、孙桁、胡集、城关等6个区和巨野县的昌邑、德化等2个区重新组建金巨县。遂建立了中共金巨县委和金巨县民主政府,孙伯琴任县委副书记主持县委工作,王德裕,马昭先后任县长。1948年初,在对敌斗争不断取得节节胜利和土地改革运动不断深入的形势下,为了纯洁党的队伍,整顿党的组织,加快大反攻的胜利进程,金乡、金巨两县县区级以上党员干部100余人到黄河北参加了中共冀鲁豫区委组织的整党。1948年6月,华东野战军再次出击陇海路。至此,人民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伟大战略决战阶段。在这种形势下,冀鲁豫军区主力部队和湖西地方部队相配合,向敌人展开了强大的攻势。

8月,金乡、金巨(8月16日撤销)两县人民在三年后又重新获得第二次解放。

(四)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金乡县和全国各地一样,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解放初期,中共金乡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及时将工作重心转向整顿支部、整顿村级组织,支前和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剿除土匪、肃清残敌、整治社会秩序,开展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 等运动;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防汛、灭蝗,救灾度荒,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斗争。到1952年底,经过全县人民三年的努力,特别是分得土地的农民迸发出空前的生产积极性,使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胜利完成,全县工农业生产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1953年1月,中共金乡县委带领全县人民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从1953年下半年起,县委和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不失时机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同时继续进行了其他各项社会改革,胜利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并且提前一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经济指标。从此,金乡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6年至1966年的十年间,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地探索,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这期间,金乡县同全国各地一样,在县委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逐步展开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发挥了高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起一批骨干工程,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特别是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各业都有了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党在工作的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致使金乡县的经济建设和其它各方面的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道路。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犯了严重的扩大化错误,被错划为右派的人员,大部分被调离原工作岗位,相当一部分被下放进行劳动改造,有的甚至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劳动教养。在这一年夏天,金乡县又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县委、县政府领导全县人民抗洪救灾,重建家园。1958年,随着全国形势的发展,金乡县也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严重违背经济规律,使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1959年8月党的八届八中全会至1961年春,根据上级的指示,金乡县又相继开展了“反右倾” 斗争和“拔白旗”、“整风整社”、“民主革命补课” 等运动,先后错误地批判、处分了不少党员,基层干部,知识分子,甚至普通农民,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些错误运动的开展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导致了全县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像全国大部分地区一样的1959年至1961年三年的严重困难。1961年1月之后,县委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使国民经济切实转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全党全民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缩短基本建设战线,降低工业发展速度,对国民经济进行了全面调整。同时,遵照上级部署,通过大量卓有成效的说服教育工作,迅速地减少了脱产职工和城填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经济负担。县委先后派出大批干部到基层帮助开展生产救灾,为群众排忧解难,收到了一定的效果。1961年7月至1963年,县委和各级党组织根据党中央和省委指示,对整风补课以来受到错误批判和处分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群众进行了甄别平反,并为部分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人作了甄别纠正。1962年1月,党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之后,县委开始初步总结“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1963年,全县各级党组织发动全体党、团员和全县人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开展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1965年11月,又掀起了向雷锋式的共产主义战士———王杰同志学习的热潮。毛泽东主席1969年4月高度赞扬王杰同志的革命精神, “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从此,“两不怕”的革命精神在全国人民中深深地扎下了根。金乡县是王杰的故乡,使得王杰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尚。

从1962年至1966年,金乡县经济建设得到了比较顺利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左” 的错误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不可能得到彻底纠正,而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甚至还有发展。按照上级党委部署,1965年秋至1966年夏,在金乡县基层单位和广大农村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由于严重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使不少基层干部、中小学教员等又受到不应有的处理和打击。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尚未结束,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又来临了。持续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带来了严重灾难。在这场浩劫中,金乡县同全国各地一样蒙受了极大损失。但是,金乡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曾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抵制了“左” 的错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仍取得一定进展,农业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

粉碎“四人帮”以后,金乡县党组织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逐步认识了“左”的指导思想的危害,在不断总结经验,纠正失误中继续前行。1978年12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1979年1月,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全面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省委会议决定“一竿子插到底”,把三中全会精神直接传达到基层干部和群众。从此以后,金乡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了新的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