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琴书,俗称扬琴,最早流传于鲁西南,属南路琴书,后流传至河南、安徽、江苏等地。鲁东北和胶东地区为东路琴书,济南等地为北路琴书。表演形式以唱为主,间以道白。演唱者二至五六人,以敲打扬琴者为主,其余数人亦分唱角色兼奏乐器。多以扬琴、坠琴、软弓京胡、小碟子伴奏。
山东琴书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明中叶山东境内俗曲盛行,鲁西南一带的文士名流创“小曲子”抓筝抚琴弹唱自娱。清中叶改以扬琴、四胡、古筝或琵琶伴奏。清光绪年间,鲁西南灾荒连年,农民纷纷离乡进入中小城市谋生,使“小曲子”由自娱性演唱渐向职业性演唱转化。同时出现“唱扬琴”、“打扬琴”等名称,艺术上也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清光绪二十年(1894)前后,扬琴由农村进入济宁,一时间,贺金城、贺金柱兄弟,张建亭、张建山兄弟,李凤兴、李若光(小画眉)、李若亮父子等名家汇集于运河边土山,扬琴风靡济宁,并由此传入徐州、商丘、开封等地。民国二十二年(1933)邓九如、张凤玲等在天津青年会商业电台演播,正式定名"山东琴书"。1949年以后,山东琴书创作演出重又活跃起来。山东琴书“李派”代表人物李若亮与其女李湘云,1958年、1960年两次参加全国汇演,均获好评。南路“李派”琴书受到普遍重视。2007年,刘世福、高桂云、张萍、周艳修表演的山东琴书《人祸》,获第十一届群星奖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