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落子也称“莲花落”、“咣咣书”,是一种流行于山东境内的曲艺形式。山东落子以早期曲调之衬词“落莲花”、“莲花落”而得名。主要演出乐器为铜钹、竹板、竹筷,无弦乐伴奏。山东落子演出形式较为简单,演唱风格粗犷强悍,是采用山东方言演唱的一种说唱表演形式。山东落子属高平声落子,又称“大口落子”。唱腔有接腔、磨腔、长腔、低腔;板式分快板、慢板;演唱技巧有喝、断、迟、疾、阴阳口、高低音等。
山东落子源出隋末唐初僧侣募化所唱《落花》(《续高僧传》卷四十),是用来宣讲佛教教义的曲子。宋代已在民间流传,元明流行甚广。清嘉庆末年,鲁西南一带落子名家荟萃,各有千秋。著名的有刘本春,名噪一时。其后的王和玉、王教增、乔玉山、李合均(小胡椒)、侯教山(飞天咣咣)等,都是清末著名艺人。鲁西南落子系河北落子演变而成。河北落子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流行于河北、山东、河南、安徽等省。演出形式以唱为主,道白为辅,皆是生活小戏,生活气息浓郁。流入山东后,经过历代艺人的传承、改革,由早期的二人演出――前台一人敲打大钹演唱、幕后一人打竹板配合,演变为一人前台演出,两人的乐器配合也改为一人左右手配合,使演出形式更加简练、精彩。
新中国成立以后,被誉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的山东落子得到空前发展。1956年,金乡县召开曲艺大会,到场的不乏落子艺人,著名的有孙和贵、谢元庆、祝永胜、代永庆等。1957年山东省第一届曲艺汇演,李春元、冯庆海的山东落子小段均获得表演三等奖。冯庆海之子冯生和弟子褚福林均为当时名家。
山东落子传统曲目繁多,长篇大书有《双鞭记》、《施公案》、《英烈传》等;中篇有《杨秀英搬兵》、《白蛇传》、《徐母骂曹》等;短篇有《姜子牙卖面》、《五虎闹关》、《黑松林》、《哭长城》等都是山东落子代表性曲目,流传至今。
2008年落子被济宁市批准为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被山东省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扩展项目,2014年被文化部批准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山东落子国家级传承人张青敏
张青敏,男,1961年生,金乡司马镇人,16岁弃学拜代延庆为师。18岁艺成之后,常年在鲁西南、皖北、苏北等地流动演唱。2007年11月在济南电视台举办的“曲山艺海震江湖”比赛中获最具表现力奖;2008年4月获山东省广电局等单位举办的地方文艺大赛最具活力奖。2007年被济宁市批准为山东落子市级传承人;2000年被山东省批准为山东落子省级传承人;2014年被文化部批准为山东落子国家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