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堂在县治东,唐开元时在县治西,宋绍兴中徙建北门里。至金大定九年,县令聂天佑病其卑隘,再迁于今地。元至元年间,县令刘源、牛天麟、周仲闫相继修建。明洪武九年,县丞李瑾重修。正统十一年,县令沈义重修。成化十六年,县令盛德更加廓新。
万历六年,县令杨楫重修明伦堂五楹,东西厢各十一楹,戟门外新凿泮池一区,增易棂星门柱,以石环以垣,栽树百余株,又改儒学门于西。万历三十六年,县令彭鲲化建青云桥木坊一座。万历四十一年,县令刘广誉建左右腾起凤木坊二座。天启五年,县令李国泰易以石。
庙制:文庙正中大成殿五楹,东厢十一楹,西厢十一楹,戟门一座,东华门一座,西华门一座,泮池一区,棂星门一座,祭器库三楹,神厨三楹,宰牲房三楹,东西马牌各一座,青云桥一座(在文庙前中路),云路石坊一座(在桥前),千古道源坊(在望仙桥以南),地灵人杰坊(在凌云桥南路北),启圣祠三楹(在文庙东),门一座缭以周垣,名宦祠三楹(在戟门之左),乡贤祠三楹(在戟门之右),射圃,观德亭,讲文亭。
学制:明伦堂五楹,敬一亭三楹。明德新民二齐东西各五楹,奎楼,钓鱼台,凌云桥,教谕宅一所,训导宅二所,教谕一员,生员廪膳二十名,训导一员,增广二十名。附学每案进十五名,武学每案进十五名,圣庙门斗一名,乡贤祠门斗一名,史书一名,膳夫一名,齐夫一名,敬一亭门斗一名,儒学门斗二名,库子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