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金乡 > 文旅金乡 > 民俗文化 > 风俗
婚嫁
发布日期:2024-06-18 17:01 信息来源:济宁市金乡县人民政府 浏览次数:
分享


男婚女嫁,古礼有之。早在西周时期周公制礼,就有了婚嫁的礼仪制度。士大夫通行为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平民百姓则从简,一般为提亲、完婚、迎娶、回门等程序。

提亲  从前的男女婚姻大事,绝大多数是父母包办。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提亲人叫媒人,也称媒婆。她经多识广,消息灵通,经常是走西串东,物色对象,为男女两家保媒。若成之后,可得到优厚的礼物。特别是男家,除给她媒礼外,逢年过节还要携带猪肉、点心等礼品看望。媒婆提亲往往是两头欺瞒,尽量撮合成婚,故造成许多悲剧。提亲后,还要请算命先生合属相。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推测出是否相克,女方是不是克婆婆公公等等。按五行看命相相克的是: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其属相犯克的为“白马怕青牛,羊鼠相逢一旦休,玉兔逢龙难作伴,猪见猿猴不到头,蛇遇猛虎如刀断,金鸡玉犬双泪流。”这叫犯大相,就不能成亲。这种带有封建迷信的说法,纯粹是无稽之谈,在过去不知拆散了多少美满的婚姻。

订婚  提亲双方同意后,第一步就是送柬,也称“传柬”、“换柬”。男方请人用红纸写成小贴。贴式主要写清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封面写上“恭候金诺”、“冰言许结”等字。女家回启时,写上女方的生辰八字,外加上“格遵台命”、“谨依冰言”等表示同意结亲的语言。男女双方换贴后,就是婚约的凭证,以后在任何情况下不得随意解除婚约。若一方借故悔婚,则认为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送日子  就是“看日子”。男方要选定结婚的良辰吉日,一般双日为好,如初二、初六、初十等。也有的选在节假日,如“立春”“冬至”等,现在大都在“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中举行婚礼。从前,为了节约,常常选在腊月的春节前,以“十六”、“二十六”最多。一方面是取“六六”大顺的意思,另一方面是年货已经备齐,不需另行操办婚礼的食品了。择定结婚的吉月利日,旧时推算为“正七迎鸡兔、二八虎与猴、三九蛇共猪、四十龙和狗、牛羊五十一、鼠马六十二。”择定吉日后,便写成婚书送往女家。婚书用十六开的红纸,写上“谨择X年X月X日迎婚大吉”,装入木匣内,再用红布包好。大多数于每年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时,派专人送给女方。日子定好后,不能随便更改,就是刮风下雨、雷闪冰雹的天气,也得按期行事,不能延误。

婚期定后,双方家庭即着手做婚前的准备工作。女方置办嫁妆,男方收拾新房。嫁妆的多少,根据其经济情况而定。一般的有桌、椅、柜、箱和其它衣物及手饰。经济稍差点的仅陪送一柜一抽屉桌而已。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陪送闺女的嫁妆,除木制家俱外,还有“三大件”: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富裕起来的人们,更是追求高档次的嫁妆。有电视机、摩托车、电冰箱、甚至空调等物品。总之,生活再困难,也要为女儿陪送点东西,以免女儿到婆家受气。男方布置新房比较讲究,要扎顶棚、刷粉墙、挂画屏、贴对联,有的还贴窗花。喜对主要有“共结丝罗山河固,永偕琴瑟天地长”、“人间玉镜传合璧,天上银河渡双星”、“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红梅多结子,绿竹又生孙”等,横批为“鸿鸾天喜”、“麟趾呈祥”、“举案齐眉”等。屋内墙上还贴有“麒麟送子”、“吉庆有余”等字画。大门口和结婚典礼的墙壁上,皆贴上红双喜字。

迎娶  娶亲是整个婚礼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比较隆重复杂。那些大户人家,男方要抬着花轿,带着旗锣伞扇,乐队吹奏,鞭炮齐鸣前去迎亲。而一般人家娶亲时的礼仪就比较简单,常是套上四个轱辘的太平大车,车上用竹劈扎成拱形的车棚,芦席罩顶,前后用被单遮蒙,牲畜头上、皮鞭杆上皆以红布系之。有一人执鞭赶车,二人肩背褡裢,手拿剪刀,沿途放鞭炮。女方有陪护婆一人,始终不离新娘左右,一直跟送到男方家。娶亲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摩托、拖拉机,到使用高级轿车。但每种交通工具前面均贴有红双喜字,以示迎娶者的专用车辆。

女方出嫁前要“开脸”和上头。所谓“开脸”,就是用红线把脸上的绒毛绞掉,额前特别要干净整齐光亮。“上头”则是把长辫子绾成髻,戴上头面,穿上嫁衣。殷实人家做的是凤冠霞帔、绣花鞋和满头金银首饰,搭上蒙头红,哭哭啼啼上了轿,俗称“哭嫁”,一路鞭炮不断来到男方家。

拜堂  新娘下轿(车)后,要脚不沾地被人架到罗圈椅上,由二人抬着,转上几圈,放至天井院内,开始举行拜天地仪式。在院中正堂屋的门前,摆一八仙桌,上放升、斗各一个,装满高梁,蒙上红纸,斗的中间插着一杆秤,斗前的升内烧一柱香,升前面再竖一面铜镜。新朗和新娘站在桌子前面的红毡或红席上,司礼者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这时,新朗扯着一条红绸带把新娘牵入洞房,但往往不等进入洞房时,便闹起喜来。俗话说:“三天没大小,谁都能闹房”。当然,主要还是兄弟侄辈们闹的最凶。新娘送入洞房后,挑去红盖头。有人往床上撒栗子、红枣和花生,意即“早(枣)立(栗)子和花搭着生小孩。”边撒边念着“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生个大胖小”。傍晚时,二人喝“交心酒”后,就开始闹房和听房。要一夜灯不灭,点至天明。如没有听房的,视为不好,有的在窗户底下,竖立一把扫帚代替。

?

喝喜酒  在农村,亲戚朋友一般去的较早,原因是一方面帮帮忙,另一方面都想凑凑热闹,早点看看新娘(在城里一般在开席前半个到一个小时到达指定的地点)。等新郎新娘拜堂之后,由总管安排亲戚朋友喝喜酒的地方(亲戚较多的,自己家里的地方不够用,便找和自己家较亲近,房子又干净的地方坐席;有的在当地饭店里宴请),男女分开,而新娘和新娘家来的陪同人员独在一处,并由新郎家安排的重要人物陪同。等所有的亲戚朋友落座之后(12点左右),由总管安排侍者先给每一个桌上一包喜糖、花生和瓜子。随着上两瓶喜酒和两包喜烟,然后开始上菜。

在上了鸡、鱼等菜之后,新郎的父母开始逐桌敬酒。父母敬酒后新郎新娘开始逐桌敬酒,在新郎新娘敬酒过程中,新郎的朋友借此机会与新娘闹喜,让新郎新娘喝交杯酒、让新娘点烟等等,增加了喜庆氛围。

回门  婚礼的第二天,娘家人来叫客,谓曰“回门”。男家需办一桌丰盛的喜宴待客。饭后,载着新娘回到了娘家,近者当日送回;远者,则到第二天把新娘送到婆家来。这样,由隔三天、九天或半月的时间,回娘家一次。以后,隔的时间较长。当然,麦忙乍秋的季节,走娘家的较少,慢慢就形成了正常的亲戚来往走动了。?

以上是旧社会的婚姻礼俗。现代的青年男女们,绝大部分是自由恋爱,新式结婚,基本上革除了旧的婚嫁礼俗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