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汉至今,“鸡黍之约”的故事一直传颂着,很凄美、很动人。《后汉书·范式传》、《古今小说》、《元杂剧》、《喻世明言》等典籍都有记载。唐、宋、元、明、清历代诗人均有礼赞。
相传,东汉明帝年间,汝南有个秀才,名叫张劭,是南城人士。在赶赴东都洛阳应举途中,与金乡范庄人范式夜晚同宿一店。夜间,张劭突然听到隔壁房间有人呻唤,就问店家:“隔壁住的是哪个?”店家答:“是一个穷秀才,正在害时症(即现在的感冒),发烧很厉害,在此将死。”张劭说:“既是秀才,我去看他。”张劭就来到隔壁房间,见一人卧于土榻之上。张劭见房中书囊衣冠,也是个赴选之人。便尽力照顾范式,范式甚为感动。病好后,范张二人遂结拜为生死兄弟。之后二人同游太学。毕业时,正值重阳佳节,二人达成了一个君子协定,即重阳节“鸡黍之约”,隔期互拜尊亲。兄弟间你来我往,杀鸡炊黍厚待对方,多年都雷打不动,一直遵守。后来,范式辞官回归故里,因忙于事务,疏忽了重阳鸡黍之约。当他想起时,已不可能在重阳节这天赶到汝南。金乡、汝南千里相隔,范式急得满头大汗,就对妻子说:“今天又是重阳节,该我去汝南赴鸡黍之约,做人要讲诚信,我不能失约。我要让我的魂灵去赴约”。言毕,遂刎颈自杀,使魂灵如期去赴鸡黍之约。汝南人张劭得信后,念及范式为守信而死,在凭吊范式后也在其灵柩前拔刀自刎而死。人们把范张二人同葬在一起。范张二位贤士成为不惜用生命去践约的诚信典范。
汉明帝怜其信义深重,为励后人,改范庄为“鸡黍”并随下拨银两在鸡黍范式故地修坟建庙,即“二贤祠”庙和“二贤士”林。范张重阳鸡黍之约的故事,对弘扬诚信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好的发扬传承这一珍贵的诚信文化遗产,我们要加快保护和抢救,不要使它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