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金乡 > 文旅金乡 > 民俗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乡花鼓
发布日期:2025-04-23 16:52 信息来源:金乡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分享

金乡花鼓是山东花鼓的一个分支,山东花鼓又名花鼓丁香、打花鼓等,是一种以花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对口走唱的说唱艺术形式,是山东曲艺中唯一一个走唱类曲种。流行区域以山东省鲁西南为中心,活动范围波及山东全境及周边省市的农村。

山东花鼓历史悠久,南宋早有记载。元明时期,在民间深受百姓喜爱。流行于鲁西南济宁、菏泽一带的南路花鼓是山东花鼓的代表和源头。后以鲁西南为中心往北、东发展,形成不同艺术风格的南、北、东三路,并逐渐发展衍生出两夹弦、四平调等多种地方戏曲剧种。1889年前后,金乡花鼓艺人高金堂在皖苏豫一带演出,与当地花人交流,丰富了金乡花鼓的表演技巧。1909年,安徽凤阳花鼓艺人到金乡县羊山、胡集一带巡演,金乡花鼓艺人高春和与凤阳花鼓艺人共同切磋,提高了演艺水平,从此形成了韵味独特的“金乡花鼓”。金乡花鼓以唱为主,并有梆子、鼓、锣伴奏。早期演出形式男角头戴礼帽,身穿大褂,身背花鼓;女角头扎彩球,脚绑垫子,称为“跑场子”。清末民初,受其他艺术形式影响,由一人多角发展为几人分角演唱,已接近戏曲的表演形式。而说唱形式的花鼓并未消失,一直并行发展。花鼓在羊山镇徐楼村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有“大徐楼,小李庄,出门都是花鼓腔”的说法。

金乡花鼓演出曲(书)目甚多,段儿书有《小二姐做梦》等百余个,中长篇书有《站花墙》等四十余部。

金乡花鼓历史悠久,在发展进程中一直是金乡农村主要文化娱乐形式之一,具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金乡花鼓演出曲目生活情趣浓郁,曲词俚俗而生动,地方特色强烈,具有方言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种研究价值。金乡花鼓音乐形象鲜明,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俚曲曲牌,又有特色突出的地方小曲,还有相对成熟的板式唱腔,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极大的兼容性。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金乡花鼓既保存了最初的二人表演形式,也形成了行当完备的多人分角的表演形式,为戏曲史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